報告人簡介
鈴木將久,1967年出生于日本,東京大學博士,經過明治大學政治經濟學部、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現任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專攻中國現代文學,主要研究方向為1930年代到40年的上海現代主義文學,抗戰時期到解放初期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等。日本著作有《上海現代主義》等,日文翻譯有《思想史中的日本與中國》(孫歌著)、《中國在梁莊》(梁鴻著)等。
內容簡介
1930年代發表《子夜》等中國文學史上重要作品的茅盾,到了抗戰時期以后,繼續展開文學活動,同時隨著遷往各地、積累經驗,逐漸改變文學觀念。茅盾認識到解決大眾化課題的重要性,基本接受解放區的文學理念。本報告逐步討論抗戰時期茅盾走過的道路,解讀該時期茅盾的各種文本以及他面對的現實情況,重點剖析小說《腐蝕》的位置,從而探討茅盾充滿張力的摸索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