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對教育領域產生深遠影響,未來教師應當具備怎樣的核心素養?這一具有前瞻性的教育議題,正是第三屆全國高校港澳臺學生未來教師研學營的核心主題。
7月7日,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十余位教育專家、一線名師,近30名來自香港大學、澳門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天津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以及臺灣有關高校的港澳臺優秀學子,齊聚華東師大麗娃河畔,以“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教師核心素養”為主題,交流教育理念,展示教學成果,開展深入的跨域對話與實踐研討。

第三屆全國高校港澳臺學生未來教師研學營開營儀式暨教育主題論壇在華東師大舉辦
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吳健、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副處長顧秋利、上海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處副處長李旭、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港澳臺辦公室副主任陳皞,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院長吳薇等領導嘉賓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華東師范大學港澳臺辦公室主任王素斌主持。

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吳健致歡迎辭
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吳健在致辭中回顧了學校與港澳臺地區高校長期以來的教育合作,介紹了學校“教育+”“智能+”發展戰略及研學營的成立背景。勉勵入營的未來教師們作為“教育未來的塑造者”,以本次研學營搭建的交流平臺,聚焦AI技術對教育生態的變革影響,探討未來課堂形態及師生關系下未來教師所需的核心能力,以開拓創新的精神面貌參與各項研學活動,為推動智能時代教育變革貢獻個人智慧與力量。

首屆優秀學員代表馮亭潔發言
“研學營對我而言,是擴大視野的起點。”來自臺灣的馮亭潔老師,作為研學營首屆優秀學員代表,回顧了自己畢業后的從教歷程。她特別分享了首屆研學營期間在上海與云南兩地研學的經歷,在上海學習優質教育資源賦能教學創新,在云南了解跨區域教育幫扶如何突破地域限制,校際間、地區間的相互幫扶,為學生創造更多可能。這些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教師的眼界有多大,孩子的視野就有多大”。

本期營員代表駱俊宇(香港大學)發言
“未來的教育會是怎樣的?港澳臺和內地(大陸)的教育方式如何能互相借鑒?”帶著思考,來自香港大學的駱俊宇同學,分享了自己的研學期待,期待通過此次研學營了解上海、四川中小學教育實踐,以智慧教育的學習者、應用者和開拓者的姿態,探索各地教育模式的共融發展。

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副處長顧秋利講話
“寓意深遠,恰逢其時。”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副處長顧秋利高度肯定了未來教師研學營的舉辦。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青年教師肩負培育國之棟梁的重要使命。面對AI智能帶來的教育挑戰,她寄語青年學生聚焦時代命題,深化對未來教師核心素養的理解;立足實踐,錘煉扎實過硬的教學能力;扎根中華沃土,拓寬教育視野,厚植家國情懷。

華東師范大學港澳臺辦公室主任王素斌主持開幕式
隨后,嘉賓代表共同按下啟動鍵,第三屆全國高校港澳臺學生未來教師研學營正式開幕。

第三屆全國高校港澳臺學生未來教師研學營正式啟動
啟動儀式完成后,“人工智能時代未來教師核心素養”主題論壇正式展開。論壇通過“主旨報告+三大分論壇”的架構,圍繞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變革展開跨領域對話,為教師能力培養提供理論與實踐的雙輪驅動。三個分論壇主題,亦是本屆研學營的分組研學議題。論壇由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主任、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主任黃忠敬教授主持。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主任、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主任黃忠敬教授主持論壇
“教育本質、熱愛、想象、勇氣、創造、技能、常識的‘不變’是教師安身立命之本,而角色與能力的‘變’則是順應時代的必然選擇”,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華東師大“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李政濤教授,作《智能時代好教師的變與不變》主旨報告。他提出“二變七不變”的核心主張,為智能時代教師發展劃定了“坐標系”,恪守育人本心,借科技之力精進專業素養。

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政濤教授作主旨報告
分論壇一以“未來教師核心素養與教學創新”為主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華東師范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卜玉華教授作為分論壇主持,與香港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校長歐文素、成都市草堂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金波、復旦附屬復興中學學生發展中心主任王欣磊,以及來自東北師范大學的香港學員邱佩雯展開對談。
“面對智能時代學生專注力分散的挑戰,教師需以‘擁抱變化’的心態重構教學方式。”“未來教育需突破地域與學科壁壘,通過跨域協同,實現學科綜合化實施及‘家校社’共育機制。”“要關注技術應用中的教育公平。”“‘教學技術適配力’”是教師應對技術變革的核心能力。”“教師在技術應用中保持‘人與人直接交流’的溫度。”“需提升對學生AI使用的引導能力。”分論壇一聚焦人工智能時代教師關鍵能力的培養方向,圍繞教學改革的現實困境及配套保障機制展開深入交流。

分論壇一:“未來教師核心素養與教學創新”
分論壇二以“未來教師核心素養與人工智能”為主題,聚焦科學教育中的AI應用與教師素養提升。“文科教育同樣需要科學思維滲透。”“注重培養學生人機共生的理性認知。”“AI工具的‘完美輸出’可能掩蓋學生的真實能力。”“避免‘有成果沒成長’的教育誤區。”“在AI時代守護教育的人文底色。”“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獨立判斷”。華東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與教學中心執行主任裴新寧教授主持該環節,與上海市盧灣高級中學校長何莉、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數學教育專業副教授江春蓮、上海市甘泉外國語中學教師鄧霞林,以及來自華中師范大學的香港學員曾雯展開熱烈討論。

分論壇二:“未來教師核心素養與人工智能”
分論壇三則以“未來教師核心素養與學生發展”為主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朱益明教授,與上海市甘泉外國語中學校長周剛、四川省閬中中學校副校長吳超、香港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歷史科主任呂志仁,以及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澳門學員伍嘉惠,聚焦師生關系與學生發展展開討論。“避免成為學生討厭的老師。”“教育回歸學生成長本質。”“關注情感需求與價值觀塑造。”“‘專與跨’、‘學與創’、‘堅與傳’。”“在創新實踐中傳遞教育情懷。”“跳出‘知識搬運工’,成為學生成長的‘價值引路人’。”金句頻出,觀點激昂。

分論壇三:“未來教師核心素養與學生發展”

師生互動
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代蕊華教授作論壇總結發言,他指出,面對技術浪潮,未來教師需以三大行動回應時代挑戰。首先,要以開放姿態迎接變革,將人工智能定位為教育革新的協同者而非競爭者,在積極調適中探尋技術與教學的有機融合。其次,深耕教學實踐,通過跨地域交流、多學科協作提升課程執行力,使智能工具切實助力學生關鍵能力的培育。同時,堅守教育初心,在人機交互中強化共情能力與價值引領,確保技術賦能下的教育,始終圍繞“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核心展開。

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代蕊華教授作論壇總結發言
如何通過Deepseek所創作的短句,幫助學生對比理解《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淡紅的血色”?對于千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如何運用AR技術帶領學生走進盛唐文化藝術瑰寶?如何讓學生在沉浸式的VR環境中將抽象的計算機網絡原理轉化為具象的實戰操作?華中師范大學的林希玹同學、華東師范大學的續錦凡同學、臺灣中原大學的馮郁宸同學分別給出了自己的解法。
“斷網危機竟成最火爆教學現場?”“如何讓千年前的諫言打動學生?”……在教學展示環節,近30名港澳臺學子分別以八分鐘片段教學演示,與教育專家團圍繞教學設計、課堂呈現等教師核心技能展開探討。這一與教育名家零距離對話、錘煉教學技能的實踐互動平臺,助力預備教師們在跨地域交流中深化教育理念、精進育人本領。






教學展示
教育創新的時代號角在此吹響,育人薪火在此交融,第三屆全國高校港澳臺學生未來教師研學營已揚帆起航。后續將在上海、成都、閬中三地開展深度教育考察與教學實踐。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些港澳臺明日之師在此次研習中深化教育認知,錘煉專業本領,涵養育人初心,同心擘畫智能時代教育發展的嶄新藍圖!

評委與學員合影
全國高校港澳臺學生未來教師研學營由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指導、華東師范大學主辦,今年已至第三屆。項目始終致力于為港澳臺地區懷揣教育理想的青年學子,搭建一個共研共學、互學互鑒、協同發展的優質平臺,為未來教師們打開一扇觀察、比較、融合多元教育理念與實踐的窗口。同時,匯聚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教育專家、資深校長和一線教師,就教育發展前沿展開深入研討,共享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為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貢獻集體智慧與專業力量。
文|常欣怡(孟憲承書院)、港澳臺辦公室 圖、來源|港澳臺辦公室 編輯|萬方圓 編審|郭文君